您的位置:首页>快讯 >

解决提笔忘字还得多练笔

2023-08-12 17:11:03    来源:辽宁日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日,“账与帐很多人分不清”喜提微博热搜,在多个社交软件和平台,用户误把“帐户”作为登录页面、用户协议和隐私政策中的日常表述。这一话题很快戳中网友痛点,不少人在下方发表留言,支持汉字的精准书写和正确使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也通过媒体明确表示,已针对这一现象拟函请中央网信办相关部门进行纠正。

诚然,这次热搜并非个案,倘若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提笔忘字”“错字频出”时常出现在我们周围。或是在某个日常办公的场景,将同形字张冠李戴,或是家人随意问起某个字的字形时,几人同时陷入想不起来的尴尬。包括此次微博话题热搜,折射的是对汉字使用的集体忽视,这不得不为我们敲响警钟,切莫因为大意,忽略了对汉字书写的认真和专注。

文字是文化的印章,在千年时光的无声流动中,汉字写意舒展,蕴藏着经由时光淘洗的文化纹理。从写实细腻的象形文字,到方正挺拔的楷书,再由行云流水的行草,直至现今通用的简体字,汉字的变迁,呈现了瑰丽灿烂的中华文明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我们以手中之笔书写汉字,笔锋流转之际,亦传递着祖辈厚重的文化理念和多姿的文化气息。

乍一看去,“提笔忘字”只是记忆的偶然短路,偶尔写个错别字,只要改正过来也仿佛无伤大雅。但是长此以往,意识淡漠地对待汉字书写,尤其在需要良好文字运用能力的当今社会,此般“失写”只会降低个人的内在形象,贻误事业发展,甚至会降低对汉字所属文化的传承和认同。现今,国民综合教育水平已经得到大幅度的跃升,人们有着更加便利的条件去获取文化知识,笔者不禁反问,为何在当今依旧频繁地出现“忘字”“错字”呢?

原因之一,是碎片化阅读割裂了人们的知识体系构成,网络大数据又根据用户喜好将类似内容不断叠加。尤其对于没有长期学习习惯和深度阅读意愿的人群来说,所看到的、所“刷”到的都是片面、浅表的资讯,犹如桌子上散落的拼图,难以黏合成系统的知识框架和丰富的汉字储备。原因之二,是便捷的科技手段对汉字书写的替代。打开电脑办公,很多人习惯用拼音输入来编写材料,有的人干脆用语音输入代替书写,在这个“手稿消失的年代”,笔对部分人而言,已经从过去的书写工具变成了当前的案头摆设。

有因必有果,当我们在警醒汉字“失写”的不良后果时,需要重新回到起点,找寻破解这一症候的良方。笔者认为,“读与写”看似寻常,却恰巧是不可或缺的两种维度。首先是读,读为前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海量的阅读积累,专注的深度阅读,会极大地提升个人的汉字储备与知识构成,这些都如春风化雨,浸润个人日常的书写表达,并在某个契机赢得形象提升和发展机遇。其次是写,写为强化。也就是说,告别提笔忘字得先提起笔。“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我们无须文豪的推敲炼字,但是想提升书写能力和书面表达,必得将阅读的输入转化为实践的输出,把闲置案头的“笔”重新拾起。无论做书面摘抄抑或纸质笔记,只要真正提笔去写、去用,并且持之以恒,定能熟稔掌握汉字的精准运用。

责编:姚晟琦审核:徐晓敬

关键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