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快讯 >

重磅!46起风电项目收购披露,总规模达4787MW!

2023-08-12 21:45:32    来源:风电顺风耳

根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沪深港三地股市、地方产权交易所、公开渠道共披露46笔风电资产交易,涉及54间以上项目公司、资产包或投资平台,装机容量达到4787MW,交易额超过109亿元。


【资料图】

与2021-2022年同期相比,2023上半年交易量出现一定程度回落。这主要是因为:1)2021-2022年上半年交易量较高主要是受到单笔大体量交易影响。2021年初,中国核电完成对中核汇能的并购、北控清洁能源拟借壳中电电机实现资产回归A股;2022年初,中广核三期基金、麦格理、宁柏基金等财务投资人资产包到期转让。相比,2023年上半年没有大交易的偶然因素。2)2022年风电资产交易空前活跃,存量可交易资产大多已经过一轮易主,新建项目达到可转让状态尚需时日,交易标的相对稀缺。

但结合7-8月已披露公告及市场可获取谈判信息来看,2023年全年资产交易依然活跃,总量预计超过15GW。具体项目信息列表如下。

表1 2023年上半年风电资产交易信息统计

海上静悄悄,陆上热闹闹

2023年的风电资产交易呈现出多个与往年不同的特征。

首先,从可交易规模来看,三北地区一直是资产交易热门区域,但2023年上半年交易重心明显转移至中东部,河南拔得头筹。这与过去几年中东部地区装机增长密切相关,截至2022年末河南风电累计装机排名第八,2020-2022年间五个新增装机超千万千瓦的省份中河南位居第四,为资产交易提供了广泛标的。

图1 2023年上半年风电资产交易地区分布-省份

图2-3 2023年上半年风电资产交易地区分布-区域及类型

第二,海上项目交易规模明显回落。上半年仅录得一笔中天科技集团内转让江苏400MW海上项目小股权的关联交易。近年来,海上项目股权转让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出于融资目的,因此转让时间大多集中在拟建和在建阶段,但部分项目会选择在核准之初即成立合资公司,为此未体现为股权转让。由于2021年是海上项目抢装年,2021-2022年海上项目通过让渡股权进行融资的交易十分活跃,年交易规模在2000MW上下,但2023年海上项目处于瓶颈期,省管区域项目开发殆尽,可投资项目已基本明确主体和股权融资方案,国管区域项目尚待开放,建设和融资需求不活跃,股权转让也因此风平浪静。海上项目股权转让的第二个原因是退出,存在这一需求的往往是建设期主动或被动入股的产业链公司,待项目建成后会选择将小股权退出给集团内上市公司或项目大股东,历史上明阳智能、电气风电、中天科技、海力风电等主体均进行过类似操作。

此外,海外资产交易成为近年来的固定选项之一。2023年上半年交易主要是金风科技继续退出澳洲两个风电项目剩余股权。从趋势来看,疫情放开后风电产业从制造到投资环节走出去的步伐极为积极。从项目转化周期来看,2024年海外资产股权转让和合资合作预计将迎来新一轮行情。

交易标的化整为零

过去两年,风电资产交易规模大型化趋势十分明显。行业从最早的“一个一个地卖”逐步演化为“一批一批地卖”,再进一步上升到平台化融资。但2023年资产交易规模首次回归零散化。上半年46笔交易中,除了山东水发出售资产包300MW资产包、辽宁能源收购的体系内开发平台外,其他项目均为整装或常规项目,一反打包出售常态。

小项目当中,分散式项目表现格外抢眼,2023年上半年共有27笔交易标的资产在50MW以下。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2021-2022年海量交易后,可转让的、存量有出售意愿、但未易主的项目规模锐减;新一轮项目投运尚需时日,因此可交易资产存在一定程度断档。第二,作为被遗忘的角落,市场长期关注点在集中式项目,但其实十三五后期内蒙、山西、河南等省份均核准了大量的分散式项目,这批项目在抢装过后陆续集中投运,提供了广泛的交易标的。第三,在集中式项目普遍需要参与交易、考核、分摊等原因而导致电价明显降低、不确定性增强的背景下,暂时无需参与交易的分散式项目投资吸引力相对上升。

转让方没有批量化卖项目的另一个原因是等不起。主机厂家一直是风电项目的主要卖方,但在持续的价格战之下,制造业务营收和利润普遍下降,2023半年报业绩承压,部分厂家难以等待资产包的谈判周期,而被迫选择更快速的零散出售方式。不过,结合市场信息来看,资产交易规模大型化趋势并未改变。只是由于交易谈判周期更长,难度更大,今年正在进行中的潜在资产包交易预计将在下半年尤其是四季度逐一公布。

从股转阶段来看,由于海上项目资产交易较少,大部分基地项目均为大型能源企业自主开发获得,暂未开展股权转让,为此建设期通过股权融资的需求并不强烈,今年资产交易以出售在运资产、变现开发收益为主要动力,也使得在运资产成为交易标的的绝对主力(80.2%)。

图4-6 2023年上半年风电资产交易项目类型、单笔容量及经营期阶段分布

国企持续领航,主体日渐多元

从卖方来看,市场间歇性流传某些国企不再收购资产的传闻,事实证明无论是国有还是地方能源企业,收购新能源资产的模式没有变化,步伐也没有停止。中核、国电投、京能、三峡系是风电收购市场核心买家,四个集团收购规模占上半年可统计总规模的2/3。如果一个主体想要转让项目,找这四家公司洽谈,估计是达成交易概率最高的选择。

收购模式上,核心买家存在一些区别。由于中国核电已经完成对中核汇能的收购、三峡能源已经上市,这两家公司直接以上市公司为主体收购项目,达到壮大资产负债表、提高风光装机规模的目标。相比,京能集团上市主体较多,各主体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未见明显的区别与配合,战略意图尚不清晰。与五大其他几家公司相比,国电投资产上市比例偏低,从并购路径来看存在二次交易逐步上市的特征,即未上市省公司先进行自主开发或并购,时机成熟后转让至港股上市之中国电力或A股上市之上海电力、吉电股份等主体。此外,部分国电投省公司以基金或合资平台作为收购主体,此举有利于借助自身资信和品牌优势,最大程度利用社会低成本资金,降低股权投资支出,提高股权投资回报。这也让国电投体系同时出现在资产的买方和卖方,实现自身从项目开发商、运营商向资产做市商的转变。

另外,受疫情和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传统行业上市公司业绩变差,A股市场涌现大量“壳”资源,而近年来,风光项目抗风险、容易估值和再交易的活跃资产特性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成为借壳上市的置入资产选择。比如晨丰科技拟进行控股权转让,并以现金购买新实控人持有的7家新能源及配网项目公司,其中4家为风电项目公司。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一模式预计还将持续开花结果。

从卖方来看,产业链仍然是项目最大供给方,而且参与主体更加丰富。去补贴后,项目规划权、分配权下移至省市,也因此让“投资换资源”等不合理的摊派行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落地主机厂变得冗余后,地方政府还会要求落地供应链其他环节工厂。这是一个负担,也是一个无奈之下的商机,让供应链环节看到了投资换资源、快速变现的潜在价值。

图7-9 2023年上半年风电资产交易卖方、买方主要参与者及净买入状态/MW

估值走高,一瓦难求

由于信息披露有限,风电资产转让估值一直难以准确计算和统计。上半年信息披露较为完整的是9个项目、合计装机1013.5MW。以股权转让对价及基准日项目公司账面资产、负债等信息可以推算出,近期陆上含补贴风电资产估值在9-11元/w左右,较往年有所回升。

这主要是因为:1)往年交易标的集中在三北尤其是西北地区,交易目的以现金流回收为主,一般按照账面值+少许溢价转让。2023年上半年交易标的多为中东部非限电非交易省份的优质资产,项目收益确定性更高,为此现金流折现估值较高;2)补贴核查后,有半数以上风电项目进入合规清单,从补贴回款来看,进入合规清单项目补贴回款速度和比例明显提升,不同地区回款比例在35%-90%不等,中东部地区项目回款率更高,以此为依据预测现金流,有利于估值走高;3)2021-2022连续两年年均20GW以上规模转让,目前可供转让的成熟资产较少,才会出现项目标的从集中转向分散的变化,也让可转让标的待价而沽,估值水涨船高。

综合来看,2023年的风电资产交易展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征,这体现了行业在连续两年亢奋交易后的短暂喘息和蓄势待发。

此外,风光项目被资本市场认可的程度在日渐提升。上市公司购买风光项目将不仅止步于点缀和改善估值,而可能是保壳续命。

从趋势来看,下半年风电资产交易持续活跃,2023年度交易总量预计超过15GW。2024年,在海外和海上的推动下,将会迎来更为崭新的一页。

关键词:

相关阅读